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信”。
在炎炎夏日的热情召唤下,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舞蹈学院“遗”脉相承 “艺”路生花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自七月初至八月底,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探索之旅。他们以江苏如皋为舞台,深入挖掘并传承这片土地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理论学习到实地考察,从技艺体验到文化传播,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用实际行动书写了青年学子对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的青春篇章。
一、味蕾寻踪:非遗美食的文化印记
“舌尖上的非遗”,是此次实践活动的开场。在如皋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文化的传承。实践团队首先踏入了麒麟阁食品厂,那里弥漫着传统糕点的香甜,承载着如皋董糖几百年的甜蜜记忆;他们亲手参与了白蒲黄酒的酿造过程,感受了时间的沉淀与酒香的醇厚;他们震撼于华阜食品有限公司壮观的酱园风光,观察了酱油从选料、发酵到成品的每一个环节,并亲自参与了翻缸、搅拌等关键环节,亲身体验了这份沉甸甸的文化传承;在三香斋茶干厂,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茶干制作中对时间与力道的精准把控;在林梓潮糕厂,每一块糕点都承载着匠人的匠心与对传统的坚守;春华食品厂则展示了如皋特色小吃的多样与精致。此外,团队还漫步于水绘园,在风景如画中品味着非遗美食的独特韵味。这一系列活动,让团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如皋非遗美食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故事与情感记忆,从舌尖上的艺术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激发了他们传承与创新的热情。
在白蒲黄酒厂、林梓潮糕厂合影
在华阜食品有限公司、水绘园合影
参观茶干制作过程
参观酱园
二、匠心筑梦:指尖上的艺术盛宴
从绿意盎然的顾庄生态园到古朴典雅的盆景博物馆,从锦隆红木厂的精雕细琢到迎新社区的民俗风情,再到如皋丝毯博物馆的经纬交织,实践团队的足迹遍布了如皋手工艺的各个角落。他们向非遗传承人虚心求教,从盆景艺术的构思布局到雕刻技艺的细腻入微,从风筝制作的轻盈飘逸到彩灯制作的绚烂多彩,从惟妙惟肖的剪纸技艺到雅致轻盈的漆扇制作,再到香袋缝制与丝毯织造的精湛工艺,每一项技艺都让他们叹为观止。在亲身体验与学习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不仅感受到了“匠心独运”的深刻内涵,更深刻理解了传统手工艺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精神追求。
参观盆景艺术
观摩红木雕刻
听非遗手工花灯传承人陈老师介绍彩灯制作
香袋艺术传承人唐老师介绍香袋的历史与制作
参观如皋丝毯博物馆
三、音舞流光:律动中的古今交融
音乐与舞蹈,是如皋非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践团走进如皋江安镇,学习了古老而有力的江安号子,那激昂的旋律和悠远的歌声仿佛穿越了时空,诉说着劳动人民的坚韧与豪迈;在如皋市文化馆,他们则沉浸于木偶戏的奇幻世界,通过操纵手中栩栩如生的木偶,演绎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而如皋非遗舞蹈《莲湘》的学习,更是开启了一场优美的非遗舞文化的探索与对话之旅。这些文艺活动,不仅丰富了团队成员的文化生活,更激发了他们对非遗文艺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江安号子表演
欣赏如皋非遗舞蹈
在如皋市文化馆观看木偶戏表演
四、童心启航:非遗传承的时代接力
青春承古韵,非遗有传承。为了让非遗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生根发芽,实践团队特别走进了如皋东风社区,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他们开设了非遗知识讲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社区小朋友们普及非遗文化的相关知识;邀请非遗传承人进社区,现场展示并教授小朋友们传统手工艺;同时,还开设了面向小朋友们的非遗手工艺课程,教他们制作剪纸、漆扇、香袋等手工艺品,并学习如皋传统民歌江安号子与舞蹈《莲湘》。这些活动不仅让小朋友们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传承的种子。看着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模样,团队成员们深感欣慰与自豪,他们相信,在大家的匠心守护下,“遗”脉终将得以相承,“艺”路必将生花,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与社区小朋友一起剪纸、做风筝
教社区小朋友们江安号子
实践团成员教授小朋友们《莲湘》
结语
“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唯有文化的根脉能够穿越时空,连接过去与未来。”
为期近一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舞蹈学院的学子们以满腔的热情与坚定的信念,深入如皋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开展了一系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与传承活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遗”脉相承的精神内涵,用非遗文化滋润童心,让非遗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他们也深刻体会到了“艺”路生花的真谛,明白了种子只有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才能让非遗文化之花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绚丽绽放。“遗”脉相承,“艺”路生花,不仅是我们对这段旅程的深情命名,更是它留给每个人心中最绚烂的记忆。未来,他们将继续以青春之名,传承非遗之美,用热情和努力,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