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声如天籁,奏出人们心中最柔软的歌谣;钢琴声如涧溪,蜿蜿蜒蜒、百折千回;钢琴声如心 声, 它诠释着弹奏者内心的波澜起伏和心路历程; 钢琴声如泉水, 行云流水般从指间倾泻而 下 , 配合着心的律动,静默地溶入血液。 2018年6月14日下午音乐17(3)班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专场音乐会在图文信息中心小报告厅成功举办。
前几位同学演奏的是布格缪勒的作品,布格缪勒是一位出生在德国的浪漫派作曲家,他的作品风格在作曲手法上继承了古典传统,在情调上却带有浪漫色彩,因而既严谨又优美,抒情。布格缪勒这个名字被今天的人们广为熟悉,主要源于他创作的练习曲,本次音乐会选择了作品100、105、109,作品105是华丽而优美的练习曲,而作品109则是色彩丰富而性格多变的练习曲。《叙事曲》和《燕子》是作品100中的两首,《叙事曲》是故事式的乐曲,具有一定的戏剧性。而《燕子》使用左右手的交叉的分解和弦的演奏形式,和声结构严谨而富有想象力,旋律清新自然,两只手在琴键上忙碌的来回跨越带来了明朗的旋律声部和温暖的伴奏声部。
由曹译丹同学演奏的《威尼斯船歌》,旋律优美恬静,富有诗意。陈瑶同学演奏的《布格缪勒作品105之三》,半音化的音阶作为伴奏声部出现,炫技而充满奇幻色彩。黄磊同学演奏的默克尔的钢琴曲《蝴蝶》,借以描写蝴蝶翩翩起舞的美姿,以表达人类对大自然的关爱,清新质朴,楚楚动人。作品《喷泉》旋律极其优美,线条悠长,婉转动人。
巴托克作曲的《罗马尼亚民间舞曲》创作于1915年,由6首小曲组成,它们好似六幅微型的罗马尼亚民间风俗画,画面朴素,笔法简练,也延续了浪漫主义丰富的色彩变化和创作技法。
帕格尼尼创作的小提琴作品也被众多作曲家以不同的音乐形态变奏展现。而贝尔科维奇的变奏版本不再以炫耀华丽的演奏技巧为第一要素,他的变奏形态各异,妙趣纵生。
琴声如自然,不经雕琢,质朴,琴声如美玉,温润柔和,贴近心灵。每一首曲目的演绎都不乏对经典、对时代、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与崇高致敬,在指尖跳动的一串串音符引领着听众们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地徜徉,既唤醒了每一位听众的耳朵,也滋养了每一位听众的心灵,更激起了大家对艺术的共鸣。